[转贴]《尚书 - 尧典》心得
:: 哲学论坛
第1页/共1页
[转贴]《尚书 - 尧典》心得
《尚书》为上古之书。记得大学的时候,老师讲也可以称为“上书”,原因在于它记述了中国最早的历史,可谓空前至上;再有,这本书中的史料让人重拾起一种原始的民主、宽和,是一种古旧的大同意境,后世不复,所以推崇备至。
《尧典》是《虞夏书》中的第一章,是后人追述尧舜事迹的重要典籍,虽名“尧典”,但前半部分是尧的事迹,后半部分则是舜的事迹。
与其他古文一样,此篇词句生僻,许多地方不易顺解,但措辞简练,语义明快,读起来十分有音乐感。其间散见警句名言,或者成语词源,那种莫逆相见的感觉,十分亲切,而且增长了知识,受益不浅。
文中记载了尧在位的时候所做的几件大事:制定立历法、访贤、治理洪水、寻找接班人。这些事情在尧的有生之年都一一得到落实,而且成效十分显著,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创造了先机。所以说,尧是圣贤。其实这位圣贤的思维和做法,并无高深,恰恰相反,在通篇叙述里显得平易,随和,处处洋溢着温暖的气息。
群策。尧安排部署一项工作,都不是单独命令的,而是在朝堂上,与群臣商议、研究,拿出可行性办法,确定人选去做,态度诚恳,认真负责。群臣也是积极进言献策,知无不言言无不尽,可见在日常的治理中君臣的默契程度。帝曰:“畴咨若时登庸?”放齐曰:“胤子朱启明。”帝曰:“吁!嚣讼可乎?”尧问:“谁为我访问能顺应天时为治之人,而提拔任用呢?”放齐说:“您的儿子丹朱开明通达事理。”尧说:“唉,他言论悖谬,又好争辩,怎么可以呢?”尧没有采信放齐的意见,而在治理洪水这件事上,尧有自己的看法,认为鯀治水不利,但最终还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鯀第二次去治水。
可以说,尧对待大臣的意见是非常审慎的,有思考,有取舍,并且不掺杂个人私情,是一种“大公”,即“天下为公”的境界。
下贤。治理好国家,必须提拔优秀的人才,这是尧最深刻的认知,更是他常常在朝堂上向大臣们询问的问题。尧的用人标准完全抛弃了门第、亲疏观念。虽然是自己的儿子,但如果不具备贤德,一样不被任用;虽然是门第出身低贱,“瞽子,父顽、母嚣、象傲”的舜,因为有才德,也一样被重用。
修德。舜的当选是因为他能够与行事愚蠢固执的父亲、说话悖谬不真的后母、骄傲蛮横的哥哥和谐相处,用孝行来厚美他们的德行,约束他们不至于陷入邪恶。其实仅有美德是做不到这些的,还必须有足够的智慧。尧透过简单的生活现象挖掘出了舜本质的能力与素质,经过种种考验,终于放心禅让。
所以说,德在舜是第一位的。他在尧的教诲下,“慎徽五典,五典克从。”即位后举行祭天大典,到泰山区祭祀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舜以自己的品德影响和教育朝臣,克己奉公,勤于政事。
躬亲。舜在位28年中,亲临农事,“食哉惟时!”提出不违农时,保民温饱。设立百工之官、山林草泽鸟兽之官,接受百官建议,任伯夷掌管“三礼 ” ,龙做纳言之官,同时嘱咐“俞,往,钦哉!”去干吧,可要专心谨慎啊!
舜的终点是死在了巡守的路上,可谓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稍嫌缺憾的句号。
在孔子的眼中,做好自己,更好地履行对国家、社会的责任,这就是君子。而尧和舜这样的圣贤,仍然还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呢,做到这一点,还不够一个君子吗?
这是孔子对尧、舜所做的一个隐性总结,从平民的视角仰视历史,较之《尧典》首节中:“钦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”的评述,要朴素、坚实、厚重得多。
《尧典》是《虞夏书》中的第一章,是后人追述尧舜事迹的重要典籍,虽名“尧典”,但前半部分是尧的事迹,后半部分则是舜的事迹。
与其他古文一样,此篇词句生僻,许多地方不易顺解,但措辞简练,语义明快,读起来十分有音乐感。其间散见警句名言,或者成语词源,那种莫逆相见的感觉,十分亲切,而且增长了知识,受益不浅。
文中记载了尧在位的时候所做的几件大事:制定立历法、访贤、治理洪水、寻找接班人。这些事情在尧的有生之年都一一得到落实,而且成效十分显著,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创造了先机。所以说,尧是圣贤。其实这位圣贤的思维和做法,并无高深,恰恰相反,在通篇叙述里显得平易,随和,处处洋溢着温暖的气息。
群策。尧安排部署一项工作,都不是单独命令的,而是在朝堂上,与群臣商议、研究,拿出可行性办法,确定人选去做,态度诚恳,认真负责。群臣也是积极进言献策,知无不言言无不尽,可见在日常的治理中君臣的默契程度。帝曰:“畴咨若时登庸?”放齐曰:“胤子朱启明。”帝曰:“吁!嚣讼可乎?”尧问:“谁为我访问能顺应天时为治之人,而提拔任用呢?”放齐说:“您的儿子丹朱开明通达事理。”尧说:“唉,他言论悖谬,又好争辩,怎么可以呢?”尧没有采信放齐的意见,而在治理洪水这件事上,尧有自己的看法,认为鯀治水不利,但最终还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鯀第二次去治水。
可以说,尧对待大臣的意见是非常审慎的,有思考,有取舍,并且不掺杂个人私情,是一种“大公”,即“天下为公”的境界。
下贤。治理好国家,必须提拔优秀的人才,这是尧最深刻的认知,更是他常常在朝堂上向大臣们询问的问题。尧的用人标准完全抛弃了门第、亲疏观念。虽然是自己的儿子,但如果不具备贤德,一样不被任用;虽然是门第出身低贱,“瞽子,父顽、母嚣、象傲”的舜,因为有才德,也一样被重用。
修德。舜的当选是因为他能够与行事愚蠢固执的父亲、说话悖谬不真的后母、骄傲蛮横的哥哥和谐相处,用孝行来厚美他们的德行,约束他们不至于陷入邪恶。其实仅有美德是做不到这些的,还必须有足够的智慧。尧透过简单的生活现象挖掘出了舜本质的能力与素质,经过种种考验,终于放心禅让。
所以说,德在舜是第一位的。他在尧的教诲下,“慎徽五典,五典克从。”即位后举行祭天大典,到泰山区祭祀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舜以自己的品德影响和教育朝臣,克己奉公,勤于政事。
躬亲。舜在位28年中,亲临农事,“食哉惟时!”提出不违农时,保民温饱。设立百工之官、山林草泽鸟兽之官,接受百官建议,任伯夷掌管“三礼 ” ,龙做纳言之官,同时嘱咐“俞,往,钦哉!”去干吧,可要专心谨慎啊!
舜的终点是死在了巡守的路上,可谓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了稍嫌缺憾的句号。
在《论语•宪问》中,子路询问君子之道时,与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。
子路问君子。
子曰:“修己以敬。”
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
曰:“修己以安人。”
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
曰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尧、舜其犹病诸。”
子路问君子。
子曰:“修己以敬。”
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
曰:“修己以安人。”
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
曰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尧、舜其犹病诸。”
在孔子的眼中,做好自己,更好地履行对国家、社会的责任,这就是君子。而尧和舜这样的圣贤,仍然还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呢,做到这一点,还不够一个君子吗?
这是孔子对尧、舜所做的一个隐性总结,从平民的视角仰视历史,较之《尧典》首节中:“钦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”的评述,要朴素、坚实、厚重得多。
笑三少- 军机大臣
-
帖子数 : 1618
年龄 : 38
地点 : 万劫堂
职业/爱好 : 职业:宅男 爱好:搞自闭
性格 : 刚烈~
优秀版主 :
快乐徽章 :
注册日期 : 08-04-30
江湖
功力:
(200/450)
历练度:
(400/800)
灵气:
(250/300)
:: 哲学论坛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